
目之所及处皆为桃林古寺范围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张为 姚望 实习生 狄子萱)“桃林寺镇如果没有桃林寺,就和很多个桃林一样了。”9月1日,95岁的桃林寺镇抗日老兵张建华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感慨。
“小时候一直不知道为什么桃林寺镇的名字里有个‘寺’,长大后才知道原因。”在汨罗融媒体一条名为《汨罗江木桩见证的民族血泪》的短视频中,也有网友如此留言。
9月2日,记者寻访到桃林寺镇耄耋老人吴玖胜,请他带领前往这座千年古寺的遗址,聆听一段被战火撕裂的历史。
记者随吴玖胜探访古寺遗址
桃林古寺始建于唐
桃林寺,本名灵济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相传為少林寺八大分寺之一,因周边大片桃林又被称为桃林寺。它位于桃林寺镇原双墩村、现东塘社区境內,背倚古营盘岭,面向潘家坊,京广复线就在寺前100米处经过。
81岁的吴玖胜老人穿过铁路旁的田野,沿乡间小路走向林木掩映中的古寺旧址。他指向眼前一片稻田:“这里,就是寺庙从前的前坪。”再往前,树丛中显露出一片明显的人工基址。吴老一一指出主殿、后殿的位置,告诉记者,目光所及都曾属于寺庙范围。
位于新墙河和汨罗江之间的桃林寺镇在长沙会战期间饱受炮火摧残
毕生专注于搜集家乡史料的吴老正在撰写一本关于桃林的文化遗迹的书籍,他在文中写道:寺庙占地广阔,建筑面积约20余亩,前后共有五进,三重大殿并左右偏殿,飞檐斗拱,碧瓦琉璃,气势雄伟,庄严肃穆,殿内供奉如来佛祖即释迦牟尼、弥勒佛祖及文殊、普贤、观音及五百阿罗等诸佛金身。寺内日夜香烟缭绕,击鼓鸣钟,僧众最多时达百余人。
2021年时期的古寺遗址
吴老回忆,自幼听长辈讲述,寺僧曾置良田四百余亩,租予贫苦农户耕种,并广布善行,修建多处茶舍、凉亭供行人商旅歇脚。寺僧普遍习武,民国初仍有武僧48人,个个武艺高强,被称为“桃林寺四十八根棍棒”。
至于为何又叫桃林寺,他写道,寺后以前曾有大片桃树林,寺前有一溪流每到春天桃花随风飘落溪中,甚为壮观。境内清代举人周嘉湘曾赋诗以赞美:林外风如醉,欺花片片颠,飞英随碧水,流到寺门前。
毁于战火 后被日寇拆净
抗战时期,粤汉铁路(后为京广复线)贯穿此地。长沙会战期间,日军为运输兵员物资,多次强占铁路沿线,并胁迫百姓修筑坑道,用于隐藏机车和战略物资。
毗邻古寺的粤汉铁路遗址
吴老指向铁路方向沉痛地说,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期间,农历八月十三,5架盟军战机前来轰炸日军坑道,寺庙不幸中弹起火。随后,所有寺建筑木材乃至周边林木,均被日军拆掠一空,用于搭建汨罗江浮桥,以突破我军防线、强攻长沙。
此后,每当汨罗江枯水期来临,京广铁路南渡桥下的河床便浮现出一排排木桩。单根木桩直径粗约30-60厘米,高出河床约1米,沿河道延伸近一公里。经过80余年的水流冲刷,中段大多已被蚀尽,唯近岸处尚存残柱,形态渐细、渐短,却依然倔强挺立。吴玖胜老人和张建华老人都确信,这些木桩就来自桃林寺。
汨罗江南渡桥下的木桩或来自桃林古寺
张老补充道,因古寺面积广阔,抗战时曾作临时校舍,为当地孩童授课,最终却仍难逃战火摧残。“1958年时还残存东偏殿旁数间杂屋,1960年才被彻底拆除。如今遗址犹在,轮廓依稀可辨。”吴老在书中这样记录。
跨越1300余年时光,一座繁盛古寺在烽火中化为黄土。从此,桃林寺镇有名无寺,只余怅惘。不少乡贤曾倡议重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抗日老兵张建华曾在古寺临时校舍中学习
如今,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战火已熄,硝烟已散,当我们回望古寺遗址和汨罗江木桩,我们也不会忘记,它们不仅是日寇侵华罪行的铁证,更是一座属于整个民族的悲怆纪念碑。那段深埋于民族记忆中的痛与恨,我们不能忘、不敢忘、也不会忘。
历史的悲剧绝不容重演,和平的代价必须永远被铭记。
一审:徐 娟
二审:刘晓元
三审:谢 江
责编:刘晓元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一习话·追光的你︱“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
追光的你丨“没有国家的界碑,哪里有我们的牛羊”
微视频|岁月铭记
学习进行时丨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天天学习丨中南海月刊(2025.9)
习近平同孟加拉国总统楚普就中孟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
继续用好历史经验,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追光的你丨习近平的家国情
下载APP
分享到